有關大眾在華建立軟件公司的“靴子”終于落地了。
北京時間13日晚,大眾汽車集團和地平線同時宣布,大眾通過旗下軟件公司CARIAD與地平線成立合資企業,并在其中持有60%的股份,大眾方面將投資約24億歐元,該交易預計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
去年7月,大眾汽車發布了NEW AUTO戰略,明確提出到2030年集團將轉型成為可持續的軟件驅動型移動出行服務提供者。實際上,在大眾汽車的電氣化轉型中,軟件問題一直都是困擾其繼續前進的重點。作為“軟件定義汽車”最堅決擁護者的前大眾CEO迪斯,一手打造了CARIAD,但同時也正是因CARIAD提前終結了其在大眾的職業生涯。
如果說當初ID.3和高爾夫8因軟件問題推遲上市只是冰山一角,那么如今由于CARIAD進展緩慢,奧迪、保時捷和賓利的多款電動旗艦車已面臨延遲發布和上市的難題,無疑激起了各大品牌的集體逼宮,而迪斯的下臺也不可避免。
當然,在大眾集團提前下崗的迪斯,有一點還是看得很清楚,其曾將希望寄托于押注中國市場,讓CARIAD成立中國子公司,讓中國成為大眾集團軟件破局的新出口。如今,隨著合資公司的成立,迪斯的這一夙愿算是成為現實。
對于此次合作,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表示:“與地平線的合作是集團在華推進戰略轉型,強化在華業務的核心基石。本土研發將賦予我們更多的自主權,進一步鞏固我們在中國汽車市場中的領先位置?!蹦壳?,大眾汽車約40%的銷售額和大約一半的全球利潤都來自中國,因此,在最重要的市場實現“軟著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可見一斑。
大眾的迫切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不少人可能還會問,為什么會是地平線?與其此前的緋聞對象華為相比,地平線似乎還是弱了些。但是正是地平線的“弱”才能凸顯大眾的“強”,60%的持股比例如果換成是華為,估計有點困難。當然,大眾最初的構想是在中國收購一家軟件供應商,但是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不同往日,尤其是在軟件發展上,早就不是想收就能收的時代了。
就拿此次的合作對象地平線來說,成立于2015年的地平線,在其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余凱的帶領下,截至2022年9月已經完成了15輪融資,其中比亞迪、長城、廣汽、東風、一汽、奇瑞等車企都是投資方,當然這意味著地平線今后也有可能成為他們的供應商。
因此,有國際分析師表示,鑒于大眾與美國芯片制造商高通和法國-意大利意法半導體公司現有的供應關系,該合資企業將意味著大眾在北美、歐洲和中國的每個主要地區都有一個供應商。重點自然落在了“供應商”上,當然以大眾目前的軟件研發實力,確實需要從地平線采購,而地平線產品在大眾在華產品上實現上車,無疑能夠改變公眾對大眾車載智能化不足的印象,最關鍵是立等可用,給后續真正專有技術研發贏得時間。
而對于地平線來說,絕對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通過和大眾的合作,其有可能會成為更多國際車企的供應商。對此,余凱也毫不避諱:“地平線將成為國際車企在中國的首選合作伙伴?!?/span>
有國外媒體報道稱,貝瑞德表示與高通公司的合作相比,CARIAD將在與地平線公司開發芯片技術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并將在大眾集團內共享專有技術。
按照官方宣布的內容來看,針對中國市場需求,CARIAD將攜手地平線開發領先的、高度優化的全棧式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單顆芯片上集成多種功能,提高系統穩定性,節約成本,降低能耗。
CARIAD首席執行官Dirk Hilgenberg表示:“通過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以及對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投入,我們將在中國汽車市場新一輪創新和現代化浪潮中,進一步確立集團的地位。我們的目標是為集團和股東在中國創造符合市場增長預期的長期價值?!?/span>
價值時代,一切為了利益。而地平線能否幫助大眾在中國市場撐起“軟”肋,獲得預期雙贏,一切還要等“上車”再說。